本文目录
哪吒的三头六臂是怎么回事哪吒的法相到底是三头六臂还是三头八臂封神演义里的哪吒真的有三头六臂吗1、三头六臂:哪吒法身之一;变成三个脑袋六条手臂,并手持六件兵器攻击敌人,可攻可守,比喻神通广大法力高强。
2、三昧真火:《封神演义》云:子牙无计可施,命众门人:“借三昧真火烧这妖物!”旁有哪吒、金木二吒、雷震子、黄天化、韦护,运动三昧真火焚之。
3、身强力壮:《封神演义》曰:哪吒力大无穷,三五合把李靖杀的马仰人翻,力尽筋输,汗流脊背。拉开乾坤弓。
4、隐现法决:《封神演义》说:真人传哪吒隐现之法;此法用于控制三头八臂,可隐可现随心所变。
5、隐身符:《封神演义》载:真人以手指在哪吒前胸画了一道符录,分付哪吒:“你到宝德门…如此如此。
6、五行遁术:《封神演义》曰:哪吒出了府门,抓一把土,望空一洒,寂然无影。此是生来根本,借土遁往乾元山来。
7、飞天走云:《封神演义》:上天庭,无需依靠风火轮也能腾云驾雾,但速度不及风火轮。哪吒离了乾元山,径往宝德门来。正是天宫异景非凡像,紫雾红云罩碧空。只见那南天门:碧沉沉璢璃造就,明晃晃宝鼎妆成。
8、收宝之术——《封神演义》:哪吒一见,笑曰:“此物是戮魂幡,何足为奇!”哪吒见数道黑气奔来,只用手一招,便自接住,往豹皮囊中一塞,大叫曰:“有多少?一搭儿放将来罢!”[66]
9、免疫法术:张桂芳的呼名夺魂术、哼哈二将吸人魂魄的黄气白光、吕岳瘟疫、余德痘疹、马忠神烟等。
10、免疫法宝:殷郊的落魂钟、殷洪的阴阳镜、风林口中红珠、丘引头顶红珠、龙安吉的四肢酥、卞吉的幽魂白骨幡、余化的戮魂幡、法戒的妖幡等。
11、变化之术:《西游记》载:“身带六般神器械,飞腾变化广无边。”第51回:“小儿哪吒曾降九十六洞妖魔,善能变化,随身有降妖兵器,须教他先去出阵。”
《封神演义》记载:哪吒旧身亡后,太乙真人为之造就莲花宿体。用两朵莲花加上三片荷叶,再以金丹收哪吒之魂,念起死回生之法融入莲荷之中帮其复活重生,恢复身形,外形似人类身体。虽然看上去是哪吒,但本质上还是莲花,是不具灵魂的化身,象征着莲花的人性化,乃魔系摄魂攻击的克星,本身特有特殊免疫能力。
扩展资料:
兵器法宝
1、风火轮:中国章回小说《封神演义》中哪吒三太子的法器,由哪吒的师父太乙真人帮哪吒恢复人身后送给哪吒三太子的五宝之一,因为左轮生风,右轮喷火。可踏在脚下作为交通工具。上天入地,速度极快。
2、乾坤圈:《封神演义》中,为哪吒三太子出生时持有的兵器之一,曾用来杀死东海龙王的另一三太子敖丙。有强大杀伤力。也是哪吒恢复人身后,师父太乙真人传授给哪吒的五宝之一。金色大镯子,会变化,可大可小,投掷攻击,力量巨大,百发百中。金刚般坚硬。
3、火尖枪:《封神演义》中,火尖枪是哪吒三太子使用的一种武器,枪身一丈八长,共有两挺,为太乙真人所授。在《西游记》中,红孩儿也以火尖枪为兵器。
4、金砖:纯金打造,砖形,投掷攻击敌人。
5、九龙神火罩:《封神演义》中的一件道门法宝,元始天尊的法宝,后授予其弟子太乙真人,再由太乙真人授予弟子哪吒三太子。罩内有九条火龙,火龙喷出来的火是三昧真火,可以把妖精烧成原型。曾经于战争中烧过石矶娘娘。
6、豹皮囊:《封神演义》中的一件道门法宝,这件宝物可以系于腰际或胸前的囊袋,可以装太乙真人所传授的灵符秘诀和乾坤圈、混天绫、金砖一块等兵器。
7、混天绫:《封神演义》中,是太乙真人的法宝,即为太子神像所被挂之飘带、相传仙人需披上天绫才能在天空中飞翔,之后送给灵珠子(哪吒)作为助周灭商的宝贝。哪吒在小说中用混天绫在海上搓洗一下就让龙宫震荡不安,引来巡海夜叉以及一系列后来的纷争。
自从那一幕后它就再没出场过。而《封神》附录中,七尺二寸混天绫,哪吒八宝之一,会自动捆绑敌人,即使剪断了也能自动修复。(大概等同高级捆仙索之类的东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哪吒
哪吒的法相最初是三头六臂。谈及我国著名的神话人物哪吒,这可是一位在佛教和道教都“混得开”的人物。而且我们纵观明清时期的神魔小说,只要作为出场人物登场的哪吒,无不是以“一流高手”的形象示人:但是历来影视剧和文学作品中的哪吒形象都有一个问题:哪吒神通全开的“战斗姿态”,到底是和孙悟空别无二致的“三头六臂”还是“三头八臂”呢?
所谓的“三头六臂”和“三头八臂”的冲突主要来自于《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的版本问题。我们都知道,哪吒向来有两大文学形象:西游记中的哪吒,和封神演义中的阐教三代弟子哪吒。历来的影视剧改编,都是在这两本小说中选取一个版本,所以造成了所谓的“三头六臂”和“三头八臂”的区别。在西游记中,“三头六臂”是一种“仙人神通”,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中就包括三头六臂法术;哪吒自然也是“三头六臂”。但是《封神演义》中的哪吒,在书中经过“太乙真人”师尊的改造之后,就变成了以“三头八臂”的形象示人。
如果我们追本溯源的话,哪吒为“三头六臂”的版本是最古老的。尽管哪吒的主要文学形象是《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但是民间神魔小说中第一次记载“哪吒”,是元代的《历代神仙通鉴》。西游记中的“哪吒”故事就是基本来自于历代神仙通鉴的改编和扩写,但大体上极其相近。在这部书中,哪吒就是自幼修成“三头六臂”的法术,神通广大,甚至能“法降三十六洞妖魔”。
值得一提的是,在历代神仙通鉴的故事中,哪吒并不是由太乙真人复活的:是佛祖如来念动“真言”,将其起死回生。
哪吒的法相最初是三头六臂。谈及我国著名的神话人物哪吒,这可是一位在佛教和道教都“混得开”的人物。而且我们纵观明清时期的神魔小说,只要作为出场人物登场的哪吒,无不是以“一流高手”的形象示人:但是历来影视剧和文学作品中的哪吒形象都有一个问题:哪吒神通全开的“战斗姿态”,到底是和孙悟空别无二致的“三头六臂”还是“三头八臂”呢?
所谓的“三头六臂”和“三头八臂”的冲突主要来自于《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的版本问题。我们都知道,哪吒向来有两大文学形象:西游记中的哪吒,和封神演义中的阐教三代弟子哪吒。历来的影视剧改编,都是在这两本小说中选取一个版本,所以造成了所谓的“三头六臂”和“三头八臂”的区别。在西游记中,“三头六臂”是一种“仙人神通”,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中就包括三头六臂法术;哪吒自然也是“三头六臂”。但是《封神演义》中的哪吒,在书中经过“太乙真人”师尊的改造之后,就变成了以“三头八臂”的形象示人。
如果我们追本溯源的话,哪吒为“三头六臂”的版本是最古老的。尽管哪吒的主要文学形象是《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但是民间神魔小说中第一次记载“哪吒”,是元代的《历代神仙通鉴》。西游记中的“哪吒”故事就是基本来自于历代神仙通鉴的改编和扩写,但大体上极其相近。在这部书中,哪吒就是自幼修成“三头六臂”的法术,神通广大,甚至能“法降三十六洞妖魔”。
值得一提的是,在历代神仙通鉴的故事中,哪吒并不是由太乙真人复活的:是佛祖如来念动“真言”,将其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