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查询 > 文章页面

道教和算命有什么关系(道教里面有对佛祖的说明吗 道教是否认为作仙和作佛是一回事)

揭秘 道教法术到底是真的吗

本文目录

道教里面有对佛祖的说明吗 道教是否认为作仙和作佛是一回事不信中医的人为什么越来越多迷信道教怎么办,有没有科普视频什么的

道家的神仙和佛教的佛菩萨有什么区别

中国的神仙体系排名,道教神仙才是老大,如来佛祖都是徒孙辈了

道家的神仙和佛教的佛菩萨有什么区别?

首先必须明确,大罗金仙不落轮回——道教的仙道并非佛教的天人道。要想知道道家修行能否超脱三界六道,首先,我们要确认一点:什么是仙?一些顽愚的佛教徒为了标榜佛教的高明,经常自说自话,比如“道家的果位最高是也只是仙,不能脱离生死轮回”这种话他们说得很是顺口,然而说这话的人显然并不理解“仙”的概念,只是像他们顽愚的前辈一样,将中国所说的仙,与古印度的外道修行人或婆罗门教观念里的诸天混淆起来。

一仙不等于古印度外道,这点基本上是可以肯定的。古印度的外道修士虽然长寿且有一些神通,但是却并非如仙家这样超然物外,依然有生死,甚至会繁衍小孩(见《杂譬喻经》相关章节),显然这比不上仙家境界,而且这些外道修士大多所求的不过死后生天——注意,死后生天是弃人身而得天身,依靠的是业力福报,而修道成仙乃是自力成就,两者天差地别。古代翻译佛经的人为了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将外道修士翻译为“仙人”,却不想误导了大批不知变通读死书的愚人,将道家仙人与印度修士混淆在一起,实在可叹。

二仙不等于印度诸天。道家说五道轮回,大略等同佛家六道:神道(天与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神道本身,是五道之一环,诸如地祗鬼神,大多有职司所在,受天律束缚,虽有威福,有罪则贬,其情形与佛家所说天人、阿修罗的处境一样。然而,所谓仙家,不论是先天后天的尊神仙真,要么是大道化身,要么是得道真人,早已达到庄子所说逍遥游的境地,不受外在的限制,更不用说业力了。因此,更与神道无关。道教咒语,役使神道乃是常事,却并不敢烦劳仙人,也正是这个道理。虽然有些愚痴的僧人胡说什么“仙家终落空亡”,此语释迦牟尼也不曾说过,显然是一句妄言。若仙为业力所拘而不得超脱三界,仙道亦不足贵也!

三为什么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仙人不能脱离生死轮回?其实,原因在于道家仙真神圣给予人们的形象,比如朝元图里所描绘的诸天神道与大罗仙真云集朝礼玉帝的情形,就使人们片面地以为道家仙真之间仍然有人间的阶级,大罗圣境就是天上的朝廷,然后很自然地把佛教关于帝释天的见解直接嫁接到道教的大罗天三清境上。其实,错了!首先,玉皇天尊不是帝释天,《高上玉皇经》中明确地写道玉皇大帝本是净乐国太子,因为怜悯众生,出家修道,先证仙道,再证金仙(也就是佛家四圣果中的佛果),号清静自然觉王如来,最后才修至玉皇果位。如果说佛家的佛果是早已超脱六道的,那么玉皇自然也已经超脱六道。事实上,玉皇也并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一个神灵的领袖与三界的主宰,而是依据大道运行而燮理这个世界的大圣者。最重要的是,无论玉皇,还是大多数现帝君相、神王相、天将相、宰官相、天人相乃至神道相的道家仙真,都早已经超脱轮回,他们这样出现在人前乃是为了更好地接引救度世间有情众生,而显化的表象,就像观世音的男身女相是一个道理。所以,道家的大罗金仙早已不落轮回,事实上,修到地仙果位以上就可以说与阿罗汉一般,没有堕落轮回之虞。佛教之六道说并不见於古印度佛教经典之中。而汉地佛教在道教五道说基础上萌生六道,恐怕是为了自抬身价,要标榜佛道的果位境界要比道教的仙道神道要高出一等。后世人等不加思索,人云亦云,甚至连道教中人也跟着唱和。导致一句妄语流传千古,真乃一人妄语,万人妄行也!呜呼!哀哉!

后世的道经里总在提魔,玉皇经:"若诸魔道,一切诸魔或有能闻是此香者安处天宫斗战之苦各得休息."可见魔也是存于天界的净天地神咒:"按行五岳八海知闻魔王束首侍卫我轩雷祖宝诰:"以清净心而宏大愿一智慧而伏诸魔."灵官咒:"仰启神威豁落将,都天纠察大灵官。火车三五大雷公,受命三清降鬼崇。手执金鞭巡世界,身披金甲显威灵。绿靴风带护身形,双目火睛耀天地。顷刻三天朝上帝,须臾九地救生灵。银牙凤嘴将三千,虎首貔貅兵百万。走火行风前后卫,穿山破石捉妖精。祈晴祷雨济世问,附体圆光通事意。治病驱邪如电闪,收瘟摄毒义群魔。飞腾云雾遍虚空,号令雷霆轰霹雳。三界大魔皆拱手,十方外道悉皈依。我今启请望来临,大赐雷威加拥护。"等道教经文中多次提到魔,后世的道教也形成了六道之说,从玉皇经:"微妙解脱,自然之香,是香芬馥,周遍诸天,极妙乐土,及诸大地,一切福处,六道一切众生,闻是香者,普蒙开度。所谓天道、人道、魔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若诸天道,一切天人,或有能闻是此香者,五衰四相,永得消除,转增天福。若诸人道,王臣兆庶,或有能闻是此香者,即得人天,长寿之乐。身或灭度,乃得脱壳尸解之道。若诸魔道,一切诸魔,或有能闻是此香者,安处天宫,斗战之苦,各得休息。若诸地狱道,一切罪魂,或有能闻是此香者,离地狱苦,得净土乐。若诸饿鬼道,一切饿鬼等,或有能闻是此香者,即得饱满,无饥渴恼。若诸畜生道,一切畜生,或有能闻是此香者,脱畜生苦,得智慧乐。"可见.玉皇经成书较晚但可见道教已形成本土特色的六道.早期的道教是没有成魔之说但有凶神恶刹之说,凶神恶刹被后世称之为魔(恶刹是从佛教传来的)翻译的问题.

佛教之"仙"与道教之"仙"的区别:

佛教的“仙”与道教的“仙”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佛教的“仙”其实是指修行的人,主要是指佛教之前印度各种派别的修行者。而道教的“仙”,其实是修行之后所得到的果位,是指成道的天仙、神仙等。道教的“仙”真实含义,其实与佛教的佛、菩萨、罗汉相对应,但是佛教的果位分得更细、更科学。读佛教和道教的典要弄懂这两个概念,更不要因此认为佛教的果位就比道教高,同样的,道教的“龙”与佛教的“龙”也是不同的两个概念,道教的“龙”是最高级别的神兽,而原始佛教特别是古代印度的“龙”,其实就是“蛇”,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的“龙”才开始中国化,我们中国人才把佛教的“龙”变成中国的“龙”。总之,佛教和道教的许多概念,虽然文字相同,其实含义完全不同,这是我等修行之人务必搞清楚的,不能人云亦云,以免自误误人。请大德指教。

佛教的仙人,指的是外道苦修的人,包括婆罗门教,耆那教的修行者,而这些修行者未必都是以长寿为主要特征,相反,他们大多是以苦行和博学闻名.

至于龙,就不提了,像郭沫若把phoneix定位成凤凰的事迹,实际是个大笑话.说句老实话,依据这种翻译逻辑,我们可以称呼火鸡为鸾鸟了.

至于道教的仙人果位的问题,应该看看太平经,一般道教宗教方面的仙人地位分级,都不出太平经的范围.

道教仙人的境界,地位,有以境界分的,比如太清九仙,上清九真,玉清九圣.

有以官位分的,比如太上,帝君,神王,仙王,真人道士等等

有以修行层次分的,比如天地人鬼水仙

有以修行方法分的,比如洞房,黄庭,消魔,等等.

这个确实是翻译的问题,

比如佛教的“性”和中国的“性”

佛教的“天”和中国的“天”

佛教的“仙”和中国的“仙”

佛教的“道”和中国的“道”

佛教的“龙”和中国的“龙”

等等都不是一个含义。

但是很多佛教徒却分不清,

混淆在一起,进而贬低中华文化,

这是非常可惜的。

不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都不相信中医,还有很多人从心里就很排斥。

如果按常理想想,中医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早已与这个民族融为一体,怎么可以轻易就否定呢?

相不相信,你总得在这疼那痒的时候去试一试吧,试了之后你才有发言权啊!

可是有的人试都不愿意试,就一口否定中医是骗人的,是什么玄学之类。

说是玄学,那是用西医的标准来看中医的,经络啊、阴阳啊、气血啊、虚实啊,都在哪里,肉眼看不到啊,仪器检测不到啊。

西医可以很直观的对人体解剖,用现代科学化验检测就能得到实实在在令人信服的东西。

而中医没办法像西医那样给人们这些东西。

这就给了某些人否定中医的理由,把中医说成是玄学,骗人的。

为什么要用西医的标准来衡量中医呢?

中医,西医本就是两种不同的科学,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看待人体。

只要能为人们解除病痛,有什么可比的呢?

如果用中医的标准来看西医,也有局限啊!

西医只注重局部,哪里不好治哪里,没有整体观,就像人们常说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中医把人体看成一个整体,治病找源头,头痛的原因不是从头论治,也许是风寒湿堵塞经络,不通则痛造成的。用中医的各种方法,比如按摩、针灸、艾灸疏通经络后,通则不痛问题就解决了。

中医讲,上工治未病,好的中医大夫在身体出现疾病的初期,通过望、闻、问、切的方式,将身体调理在未发大病之前,为病人省去了做各种仪器检查和手术的费用。如果大家都这样去看病,西医的利益就会受到冲击。这或许就是某些人极力打压中医的原因之一吧!

不过现在的中医中药也存在很多问题。中医医生鱼龙混杂,庸医太多;中药在生产和炮制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也失去了曾经的严谨,让人们对中医又多了些质疑。

两种不同的科学都是奔着同一个目的,治病救人,应当求同存异各自发展,才能为人类带来更多福祉。而不是非此即彼,唯我独尊。

西医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探索人体奥秘的同时,也在为人类不断的解除病痛。

中医的治病原理用现代科学无法解释,也许从另一方面说明,中医在人的意识层面已经超越了现代科学,以现代科学还无法解释的智慧,在几千年前就为人们解除身体的各种病痛,其中的原理也许还需要现代科学继续研究和探讨。

我说这是骗局吗,这是信仰。宗教就是装神弄鬼吗,他也是文化。注意神汉巫婆纯粹看相算命风水那不是道教。你无神论也要尊重别人的信仰。我们以道教来做我们的行为准则,来约束管教自己。看看他的价值http://v.ifeng/history/wenhuashidian/201208/fed21f5e-85c7-41be-83c0-c71a3126bf07.shtml

凤凰网文化大观园道教特别节目让你了解道教http://v.ifeng/documentary/culture/201307/fc9686d8-4058-4179-bc0a-ecf8de5e5c8d.shtml

1,道德。此专门指做人的道德,不是《老子》里说的道德。儒家的孝悌忠信仁义廉耻,道家的慈俭退让、清静朴素、少思寡欲、知足去奢,佛教的不杀、不盗、不淫、不妄、布施、忍辱,基督教的平等、博爱、纯洁、至诚,这些都是做人的道德,不分种族国界,不论时代古今,都可以适用。 2,伦常。即孟子说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乃人伦之常道”。 3,礼教。如婚礼、丧礼、祭祀仪式、主宾酬酢、尊卑名分等都是。《十三经》中的“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乃是我国传统礼教,儒家所自负的典章文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手段,都在里面,但是自从秦汉以后,久已废弃不用,今天的礼教,已经不是古代的礼教。可见礼教随着时代为转移,不是一成不变的。《左传》云“夫礼,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老子却说“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礼本来是人制造的,偏要说是天经地义,幸得老子严格的批评。楼主按:我虽然颇喜儒家,但也不是“放个屁都以为是香的”,关于礼教,我坚持与时俱进。 4,风俗。礼教是一个朝代的制度,正式规定于载籍之中,斑斑可考。风俗则没有规定的明文,但历时久远,深入人心,势力甚至胜过礼教。比如女子缠足,寡妇守节,端午粽子,中秋月饼,阴历岁首吃年糕,正月初五接财神之类,都是风俗,不能说是礼教。 5,宗教信仰。宗,有一定光明正大的宗旨。教,本着这个宗旨以教世人。信,自己心中承认这种教义是毫无差错,并是人己两利的。仰,包含敬畏、爱慕、崇拜及遵守奉行的意思。凡是某一教的真实信徒,除了信仰本教,绝不再信仰他教。若同时信仰两教及两教以上的,便不合宗教信仰的原则。各教所讲做人的道理,都是好的。但教规颇多彼此冲突的地方,无法调和。虽说各教都好,但不能各教都信。 6,虚妄迷信。既不明白某一宗教优点所在,又不奉行某一宗教做人的道德,更不遵守其诫条,只知道仿照外表仪式,装模作样,乞怜于天空或偶像之神,求其于生者降福消灾,于死者离苦得乐,无论所求之事为自己、为他人、为群众,无论自己亲求或出钱请人代求,无论求的方法手续如何,一概叫做迷信。虽然其中有真迷信、假迷信、习惯迷信、利用迷信、职业迷信等各种分别,总是归入虚妄罢了。

道教三百题还有道教小辞典建议看看。民间许多都不是正信,这也难怪。烧高香又杀生,真是。连初真戒都不知。

1道教的主要教义是什么?

答:道教的主要教义信仰“清静为宗、虚无为体、柔弱为用”的一种“道”。“道”是无所不包和无所不在的,它是一切的开始,宇宙万物皆从“道”演化而来。2道教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答:道教的最终目标是通过身心的修炼,使人人健康长寿,达到住世安乐,与道合真,世界大同的神仙世界。3道教的经书知多少?

答:道教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典文献。这些经典一些散落民间外,大都收录在《道藏》里。历史上的唐宋金元时期,历代的统治者曾下令修有《开元道藏》、《大宋天宫宝藏》、《万寿道藏》、《大金玄都宝藏》、《玄都宝藏》等《道藏》。但遗憾的是,这些《道藏》都均已亡迭。现在我们还能见到的《正统道藏》是明朝第43代天师张宇初真人奉诏编修,明神宗后又敕令50代天师张国祥真人编成《续道藏》。这部《道藏》共收入道书1476种,5485卷,分装为512函,依《千字文》顺序标定函目。在当代,中国道教协会从一九九七年开始,联合华夏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共同发起对《中华道藏》进行整理和点校。《中华道藏》以明《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为底本,对原《道藏》所收各种道书作校补、标点、重新分类,并补入经书百余种,使之成为一部新的道教经典丛书。该书的编纂被学术界和道教界视为当代中国文化史和道教史上一件大事。4什么是三洞四辅?

答:所谓三洞四辅,是《道藏》中的分类方法。三洞为:洞真部、洞玄部、洞神部。三洞下又细分为十二小类:本文类、神符类、玉诀类、灵图类、谱录类、戒律类。威仪类、方法类、众术类、记传类、赞颂类、章表类。四辅是指太玄部、太平部、太清部、正一部。因此,道教经典又被称作“三洞真经”或“七部经书”、“三十六部经”。

5道教的主要宗派?

答:据清未时北京白云观《诸真宗派簿》的手抄本记载,有名称记录的道派有八十六派,估计还有一些在民间未有书面记录。当代主要的道教教派分全真道和正一道,两大宗派下又有多个支派。

6何谓三灾八难?

答:三灾者:遭受三大天灾也。一、风灾,二、火灾,三、水灾。八难者:一者得生人道难,二者去女为男难,三者形体完全难,四者得生中土难,五者值有道君难,六者禀性慈仁难,七者值国太平难,八者与三宝相遇难。谓之八难。《云笈七签》卷三十五“杂修摄”的八难为不废道心一难,不就明师二难,不托闲居三难,不舍世务四难,不割恩爱五难,不弄利令欲六难,不除喜怒七难,不断色欲八难。7何谓三涂五苦?

答:三涂者:一、火涂,地狱道猛火所烧之处;二、血涂,畜生道互相澉食之处;三者、刀涂,饿鬼道被刀剑逼迫之处。又有说法是一者考对前非之涂,二者畜生偿酬往业之涂,三者饿鬼苦对最深,渴饮火精,饥则食炭之涂。五苦者:一、刀山地狱之苦;二、剑树地狱之苦;三、铜柱地狱之苦;四、护汤地狱之苦;五、溟冷地狱之苦,是为五苦。

8什么是道教的四恩三有?

答:道教以报恩为重,故以四恩就报。四恩者:一天地恩,二君主恩,三父母恩,四师长恩。凡此四者,皆宜回向报之。三有者:一有情者,二有识者,三有缘者。凡此三者,道皆就就亲之。所以“四恩三有”,为信道者,须念念不忘之也。9何谓三界?

答:三界者有三:一以时间而言,分为无极界、太极界、与现世界;一以空间而言,分为天界、地界、与水界;一以道境而言,分为欲界、色界、与无色界。

10什么是十方?

答:道教的十方,即是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东北方、东南方、西南方、西北方、上方、下方。故称为十方天。11仙有五等,分为哪五等?

答:仙有五等,是根据修炼的等级而分的。一为鬼仙,二为人仙,三为地仙,四为神仙,五为天仙。又按《传道集》中载:“五等神仙:第一,不持戒,不断酒肉,不杀生,不思善,为鬼仙之类;第二,养真气长命者,为地仙;第三,好战争,是剑仙;第四,打坐修行者,为神仙;第五,孝养师长父母六度,万行方便,救一切众生,断除十恶,不杀生,不食酒肉,邪非偷盗,出意天心,心正真,无私曲,名曰天仙。

12为什么戊不朝真?

答:戊日是道教的重要忌日。教内称之为“戊不朝真”。即每逢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戊日不上香,不诵经,殿堂门上挂戊字牌。按《女青天律》云:“若法官道士焚香诵经,不禁六戊,钟鼓齐鸣,进表上章关奏天曹者罪加一倍;禁戊不犯者功德无量”。13什么是外丹?

答:指用炉鼎烧炼铅汞等矿石药物,以配制服铒的丹药。亦称炼丹术、仙丹术、金丹术。这种烧炼药物的外丹术,成为了近代化学、药物学的先驱。现存《道藏》中的众多外丹经籍,实际上也是我国古代化学宝贵的原始资料。

14什么是内丹?

答:内丹是道教修炼功法的一种,相对外丹而言。即把人身当成“炉鼎”,以体内的精、气、神为药物烧炼,凝聚结成圣胎,从而超脱三界,达到与道合真的境界。15什么是三业?

答:三业者,即身业、口业、意业,称之为身口意三者所起作用。我们修道者平时要紧守此三意,身不妄行,口不妄说,心不妄想,才能做到内心澄虚,不为外物所惑。

16什么是六根六尘?

答:六根,就是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心根、意根。道教认为此六宫能生六识之根,所以称为六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谓此六境,能由六根而染尘污,故谓六尘。17什么是道教五大经?

答:道教以黄帝的《黄帝阴符经》、太上道君(老子)的《道德真经》、南华真人(庄子)的《南华经》,及魏华存夫人的《黄庭经》、文始真人关尹子所著的《文始真经》合称为道教五大经典。五大经中,又以《道德真经》为道家崇奉思想之中心,为教内必修经典之一。

18道教为何提倡清静?

答:道教认为,“清静“是”道“的根本。万物只有在“清静”的状态中,“道”才会来居。于是,“清静”成了道教教义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这种思想,追根寻源,还是出自《道德真经》。

《史记太史公自序》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道教强调“清静”,目的是为了“真思至道,学知清静”。《老子想尔注》主张:人法天地,故不得燥处,常清静为务;还指出:“道常无欲乐清静,故令天地常止”。这是说,学道的人只有“无欲”而“清静”,才算符合“道”的规律,才有可能得道。道教认为,学道者只有做到了“寡欲”和“无为”,才有做到“清静”的可能。19何为道历?

答:道历为道教专用之纪年法。因道教以黄老为宗,故按我国以夏历为准,用六十甲子以纪年。由黄帝纪元(公元前二六九七年)开始起算。用六十甲子以纪年。推算之法,由黄帝纪元(公元前二六九七年)开始,迄今(公元二00二年)道历为四六九九年。唐朝曾因老子为其始祖,乃以老子降生年(公元前一三00年)为道历之开始,但至宋以后,则仍以黄帝纪元为用。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是中华文化的谛造者,所以我们中华民族的子孙使用黄帝纪年法来记述时间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就像清朝学者刘师培所说:“吾辈以保种为宗旨,故用黄帝降生为纪年。”

注:二零零八年是道历四七零五年。

20什么是承负?

答:道教重要教义之一,指先人的善恶报应应由后人来承担。《太平经》中有说:“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故前为承,后为负也。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意为有先人犯过失,积聚成多,报应于后人;而后人无辜受报先人之过,就叫承负。同样,若先人行善积德,则后人就会报应受福,倡导为人先祖父母,应当为后生着想,勿犯过失,可使子孙免除承负之厄。

人该不该算命,应该怎样算命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