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人为什么不喜欢听真话乾隆在街摊上算命,为什么却在自己走后让人把算命先生杀掉算命的女人我认为人之所以不喜欢听真话有三点原因:真话未必好听、不愿面对自己的不足、对讲真话的人或环境很抗拒。
真话未必好听
莎士比亚说过“一个人宁愿听一百句美丽的谎言,也不愿意听一句直白的真话。”这句话中点明了一点,那就是真话并不一定“美丽”,和真话对立的就是“假话”,是虚伪的,阿谀奉承的,很多人都不喜欢听这样的话,这其实也可以理解,谁愿意每天听一些难听却真实的话呢,好听的话自然人人都想听,人的心理就是这样的,很难去改变,真话可能对应的是自己的缺点和弊端,可能会引来他人的嘲笑,每个人都有虚荣心,都不希望自己出丑,也不希望那个不完美的自己被暴露无遗。
不愿意面对自己的不足
每个人都有缺点,这没什么好避讳,没有人是完美的,因为完美这个词本身就充满瑕疵,因为每个人的审美和观念都不同。被说出真话的人往往不愿意去面对这些真话,因为这些真话可能是对自己缺点的指出,也可能会让自己在众人面前颜面扫地,所以不愿意面对是正常心理,普遍都是如此。其次,有些时候或许你满心欢喜的准备了什么东西,或许不够完美,但是倾注了你很多心血,此时有人对它指指点点,言语中都是嫌弃,听到这样的话,自然是要反驳的,或许那个东西确实不够好,也有很多缺点,但是自己辛苦完成的总是不愿意听见别人的“真话”。
对讲真话的人或者环境很抗拒
有时候不是不愿意听真话,也不是不能接受自己的不足,而是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环境说真话也很重要。你讨厌的人对你说的真话和你的父母朋友对你说的真话自然是不一样的,后两者的话你肯定会更加愿意听,环境也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是你的父母在大庭广众下说你哪些地方做得不好,那肯定也是不合适的,因此,什么样的人就该说什么样的话,同时也要考虑到当时的环境适不适合这样说。不是所有人都听不进去真话,而是讲真话也不能肆无忌惮,也要考虑别人的感受。
总的来说,不喜欢听真话是很普遍的现象,不一定是不好的原因,讲真话的人也要考虑到自己的身份该不该说以及当时的环境能不能说等问题。
以上就是全部回答啦~
本文看点:主要谈及“乾隆汉人说”这一谣传从乾隆时期到金庸武侠小说的历史流变,即,许多文学作品中关于算命先生说乾隆乃汉人的说法,从历史上讲“有些影子儿”。乾隆母亲是谁有四种观点:钮祜禄氏、钱氏、李氏、陈氏。
算命先生可能说的是:皇帝呀,你是我们汉人的后代,你应该反清复明呀。不能数典忘祖,忘记自己是汉人
对于乾隆杀算命先生这种根本无法查证的谣传,根本没必要按照历史真实去跟它较真儿。回答者能够说出的根据也无非是小说或影视剧,连野史的资格都不够。
钮祜禄氏
首先,清朝的各项制度已经非常完善,皇帝想去微服私访也基本不可能,皇帝虽然权力大,但“祖宗制度”是不敢违抗的。
其次,这种谣传或说民间故事,只是利用迷信、宣传迷信的一种手段。每个朝代的皇帝都会有此“幸运”被作为主人公。只不过乾隆所在的清朝,离现在最近,乾隆的知名度也比较高。特别是七下江南,让南方的百姓能够一睹“天颜”,绝对是最大的大事儿。所以,各种人都会怀着各种心理去编排各种故事。
最后,看了看一些回答者,回答的结果都在说乾隆下江南期间发生的故事,我不知道是不是在《戏说乾隆》里的桥段。但根据以往的各种传说,无非是“继续消费乾隆的母亲是谁”这个争论。
小说就是小说,不需要历史依据,特别是武侠小说。文艺是文艺,历史是历史,把文艺当历史的人只是小孩子儿而为。
在回答“包拯死后为何展昭就消失了包拯去世后,展昭为何一夜之间消失无踪,他究竟去了哪里呢”“康熙王朝中,苏麻喇姑被活埋前,太监们为何要在她头上倒石灰”“康熙驾崩当夜,雍正就赐死了随侍康熙60年的心腹,这是什么原因”“包拯一生忠义,为何狠心含泪斩杀公孙策”等问题时,我都说过一个观点:
即使是正规的历史剧,也不能当历史。它的有限的历史事实,也会被编剧根据文艺创作的规律去进行:添加删减、转换挪移(例如《走向共和》中把同治皇帝造圆明园被木材商欺骗,挪移到20年后翁同龢身上),甚至为了主要人物而去编造故事去烘托主人公(例如《走向共和国》为了表达甲午战败不是李鸿章的个人责任,而胡编乱造李鸿章为了反贪腐整顿军纪杀死自己亲信黄瑞兰)等。
所以,对于文艺作品,无论打着怎样的历史旗帜、穿着什么样的历史的外衣,都不是正经历史,都不能信。
信的前提是你得经过历史查证才能信。否则,拿着所谓历史剧去当历史四处炫耀,只会让懂行的人笑话。
乾隆作为活着的次子,没有必要去“狸猫换太子”
乾隆生于1711年,但在其前面有弘晖(1694—1704年)、弘昐(1697-1699年)、弘昀(1700-1710年)、弘时(1704—1727年)、弘历(1711-1799年),同年还有弘昼(1711-1770)。乾隆是老四,但前三个都在1711年之前死了。所以,弘历应该是活着的老二、比其小三个月的弘昼是老三。
那么,当时的胤禛又不知道自己会当皇帝,又不知道乾隆几岁后会得到康熙的喜欢,这些都是在此之后的历史,我们知道,当时的胤禛可不知道。所以,他有必要去调换个儿子吗?他也不缺儿子呀。
如果是长子完全有这种可能。
虽然这是文艺创作,是编造。但既然要编,总得编得像模像样。空穴来风,也得有“穴”呀。这个“穴”就是乾隆的母亲是否是汉人。
雍正二年,康熙第12个儿子的笔误,造成乾隆生母之谜:之后派生出满人—汉八旗—汉人,直至出现乾隆是汉人的故事流程。而乾隆是汉人的说法是从晚清开始的,前两种则在雍正、乾隆时期就已经出现
雍正二年二月十四日,雍正册封年羹尧的妹妹年氏为贵妃、格格钮祜禄氏为熹妃、格格宋氏封为裕嫔,格格耿氏封为懋嫔。
但雍正传旨给12弟允祹的时候,出了问题。允祹为了自己方便一方面字迹潦草,一方面钮祜禄氏“简写”为钮氏。礼部接到草稿后制定“册封金册”的时候,官员们认错了,因为这次分封的四人中有三人都是“汉八旗”出身,即年氏、耿氏(弘昼的母亲)、宋氏。
允祹
为此,礼部就认为“字迹潦草的钮氏”是“钱氏”。由此制作了“金册”。等发到钮祜禄氏的时候,才发现问题。
六月份,宗人府上疏奏允祹的错误,请求雍正给予处罚:贝子允祹,将圣祖仁皇帝配享仪注及封妃金册,遗漏、舛错,应将允掏革去固山贝子,降一等,授为镇国公。(雍正)从之。这份记录在《雍正实录》就可以找到。
紧随其后的就是“丑女李氏”一说,这还引申出了“乾隆到底是在雍和宫出生还是在承德避暑山庄出生”的争论,这一争论直接关系到“丑女李氏”是否是乾隆的母亲。
从汉八旗到纯汉人,只不过是我们汉人中某些人的阿Q精神而已:汉八旗我认为已经不是汉人了。
在当时,汉八旗和满人的妃嫔都具有继承权。例如康熙的母亲佟佳氏,就属于汉八旗。汉八旗本身的汉人无论在风俗、信仰、行为方式都已经满化。
其本身都不愿意承认汉人,例如佟国纲在康熙二十七年就称,自己本身就是满人,是明朝人欺骗引诱祖先才进入汉地……
其最终,佟佳氏仍然隶属于汉八旗中的各旗。但是对于“反清复明”的个人、组织可不会管这些,既然你属于“汉八旗”那么,就可以以“汉人”身份挑动反抗精神。雍正的政敌们也会以此作为攻讦目标。
最后一个海宁陈氏,基本不用批驳了。
因为,孟森先生在1937年、郑天挺先生在1944年,已经驳斥了这一观点。金庸先生也早知道这一观点。所以,在《书剑恩仇录》的“后记”中也专门声明:乾隆和陈家洛是亲兄弟“是我的杜撰”。
书剑恩仇录
所以说,作为明清史大家的孟森先生的结论,在史学界基本形成共识,与海宁陈家没关系。
综上乾隆的母亲即使有争论,也是在汉八旗和满人之间争论,但汉八旗在当时已经不再认为是汉人。跟我们没啥关系的。
寓言故事是一座丰富的文学宝库,有些寓言故事反映了社会面貌和政治现实,有些寓言故事承载了人们的智慧和教训,而有些寓言故事本事就是一篇精彩的文章,引人入胜。下面我为大家推荐两则富含哲理的寓言故事,欢迎大家进行阅读欣赏,更多精彩的故事尽在。
(一)算命的女人
舆论的形成往往很偶然,但它却常能兴起一种时髦,这种开场白,我可以套用在每人身上。一切都是阴谋、固执和成见,没有一丝或者说很少有正义可言。这是一种风气,势不可挡,面对这种情况你有什么办法呢?只好任其风靡一时。过去是如此,将来也还将如此。
有个女人在巴黎替人算命,每当遇到事,人们都要去听听她的意见。例如有谁丢了一块破布,谁有了情人,过分老实的丈夫怕老婆,好发火的婆婆,喜欢吃醋的老婆等等,大家都往算命的女人那里跑,为的是想听听自己想听的话。算命女人的本事就在于花言巧语,嘴里念念有词,大胆地揣摩着对方的心意,加上几次偶然的巧合,各种招数总有起作用的,最后使大家嚷着说命算得真准真神。因此,这个算命女人尽管愚不可及,还是被人当成能通神的仙人。她身居破屋,却是腰缠万贯,不靠别的生财之道,就用这个本事赚了大钱,她替丈夫谋了个职位,买了个官衔,还买了一所房子搬走了。
后来这间破房子里又住进了一个新的女房客,于是全城的人,姑娘、佣人、有身份的先生们,总之,每个人都像以往一样前来算命,因为这间破屋已被看成是著名女巫西比伊的洞窟。她像先前的那个女人一样,也是门庭若市。她逢场作戏,能说会道,逢人便说:“我会算命?这真是开玩笑!哎,先生们,我大字不识,除了字母表我是两眼一抹黑!”这一切声明毫无作用,人们还是要来请她占卜算命。就这样她积攒了大量的金币,而且不劳她费心,收入胜过两位律师。值得一提的是,这破屋的家俱摆设为她渲染了气氛,一个扫帚的把,四把瘸腿椅,使这间破屋里显出一种神秘的妖怪的气氛。
假如这个女人在铺了地毯的客厅里说真话,大家都会嘲笑她,破房才能制造气氛,算命人的声誉是和陋室联系在一起的。先前的算命女人因买了房搬离了破屋,已生意冷清,只好在家里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