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农历中,每个月都有两个节气。
而到了七月,人们将迎来小暑和大暑两个节气。
小暑是七月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夏季进入了炎热的时期;而大暑,则是仲夏期间的最后一个节气,暑气将达到顶峰。
以下将详细介绍这两个节气。
一、小暑
小暑是农历七月初二或初三日,此时夏季正式开始进入热起来的时期。
而“小”字的意思是相对于“大”暑而言。
此时,太阳已经进入黄经105°,即相对于春分后的第45天。
相应的,太阳的位置也从南半球快速转移到了北半球。
小暑这一节气通常意味着天气将更加炎热,特别是在中国南方,气温可能会超过40℃。
此时,人们开始尝试在生活中采取一些防暑措施,如穿着轻便、透气的衣服,增加喝水量等等。
有些地方还有一些特别的食物,如绿豆汤、凉粉等,被认为可以消暑。
二、大暑
大暑是农历七月底十四或十五日,也是夏至后的最后一个节气。
此时,太阳位置已来到黄经120°,意味着北半球最长的白天也已结束了。
随着这种变化,人们发现昼夜温差变大,晚上的气温可能降到了20℃以下。
尽管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但气温仍然非常高。
在中国南方,尤其是纬度较低的地方,一些老年人和婴儿可能会因为高温而出现中暑的症状。
因此,在大暑期间,人们应注意补充水分,保持室内通风,并避免在中午时段在户外活动。
总之,农历七月的小暑和大暑,是夏季的重要节点。
这两个节气标志着夏季已经正式开始,气温的逐渐升高将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但只要注意防暑和保持水分,人们仍然可以度过一个健康、舒适的夏天。